Promises/A+標準定義
原生的 ES6 Promise 是符合 Promises/A+標準的
所謂的 Promises/A+ 標準,其實就是個幾千字的一頁網頁而已,裡面的說明與用語並不會太難理解。雖然 ES6 標準中也有自己的 Promise 物件標準章節,但因為裡面涉及很多實作技術說明,明顯地用字遣詞艱澀許多,所以在這裡就不多加討論。以下使用 Promises/A+ 標準作為一個開始,來解說 Promise 的標準裡有什麼內容。這一章僅有定義部份,之後的解說也是會依照 Promises/A+ 標準中的規則來說明。
專門用語
promise
(承諾)是一個帶有遵照這個規格的 then 方法的物件thenable
是一個有定義 then 方法的物件value
合法的 JavaScript 值(包含 undefined、thenable 與 promise)exception
(例外)使用 throw 語句丟出來的值reason
(理由)是表明為什麼 promise 被拒絕(rejected)的值
註: 另外有個常見的專有名詞
settled
(固定的) ,指的是一個 promise 最後的狀態,也就是 fulfilled(已實現) 或 rejected(已拒絕) 其中一種。註:
reason
(理由)通常是一個 Error 物件,用於錯誤處理。註:
promise
/帕咪死/ 的中文翻譯是"承諾"、"約定",本書中並不會用它的中文翻譯字詞,都是直接用英文。
Promise 狀態
promise 物件必定是以下三種狀態中的其中一種: pending(等待中)、fulfilled(已實現)或 rejected(已拒絕)。
2.1.1 當處在 pending(等待中)時,一個 promise:
2.2.1 當處在 fulfilled(已實現) 時,一個 promise:
2.3.1 當處在 rejected(已拒絕) 時,一個 promise:
這個用下面的圖解說明,應該可以很清楚的理解:
狀態是在 Promise 結構很重要的一個屬性,因為 promise 物件一開始都是代表懸而未決的值,所以一開始在 promise 物件在建立時,狀態都是 pending(等待中),之後可以轉變到 fulfilled(已實現)就是 rejected(已拒絕)其中一個,然後就固定不變了。如果有產生 value(值)的情況就是轉變到 fulfilled(已實現)狀態,而如果是有 reason(理由)時,代表要轉變到 rejected(已拒絕)狀態。
不過,講是這樣講,在實作時 promise 物件一旦實體化完成回傳出來,就已經決定好是那一種狀態了,要不就是 fulfilled(已實現),要不就是 rejected(已拒絕)。只是在實體化過程中,這個還不存在的(還沒回傳出來的)的 promise 物件的確是 pending(等待中)狀態。看到後面的章節內容你大概能體會,其實這是一種保護措施,它的設計就是這樣子。
Last updated